當關節疼痛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人工膝關節手術就成為解決膝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的重要選項!在進行手術前,要先了解人工膝關節適應症、人工膝關節個人化手術、以及人工膝關節術後護理等相關知識。此外,術後的人工膝關節復健與適當休息也相當重要!
本篇文章將詳細解說人工膝關節手術適應症、手術類型、術前與術後復健的完整治療流程,讓讀者們更加了解!
人工膝關節個人化手術適合你嗎?深入認識人工膝關節適應症與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適合哪些人?以下情況可能符合人工膝關節適應症:
- 嚴重關節炎或退化性膝關節病變所導致的劇烈疼痛與活動障礙
- 關節變形如O型腿或X型腿且已嚴重影響正常步態與生活品質
- 保守治療(如藥物、物理治療)無效的患者
膝關節個人化手術怎麼選?每種方法適合的情境各有不同:
- 關節鏡清創術合併骨髓刺激軟骨再生手術:此方法適合早期關節炎患者,透過移除發炎組織與損壞的軟骨碎片並同時刺激軟骨再生,有助減輕疼痛並延緩關節退化。
- 高位脛骨截骨矯正手合併微創軟骨刺激再性手術:透過截骨、矯正、再固定轉移關節承重比例同時透過微創手修復受損軟骨。
三、全人工關節置換術(TKR)或單髁膝關節置換術:適用於關節嚴重損壞的患者,透過更換受損部位為人工骨材,能顯著改善疼痛並恢復活動能力。
本院特色:改良型股內側下切法(Modified Under-Vastus Approach):此為重仁骨科醫院最新式的手術方式,此術式包含三個優勢:
- 保護患者肌肉組織減少破壞,使術後肌肉仍具彈性和拉伸性
- 減少韌帶破壞,術後患者膝蓋接近自然功能
- 完全修復關節囊,可防止關節出血,減少術後疼痛與肌肉損傷,術後恢復更快速
由於大部分傳統手術是照著病骨切圓弧型或是切肌腱都會受傷,但其實新式手術「改良型股內側下切法(Modified Under-Vastus Approach)」可以保留大部分的肌肉,配合很好的神經阻斷術,大部分患者的疼痛感會降低。而且,在傳統手術過程中,需切除部分骨頭,並以人工膝關節替代,而現今新式技術則強調保留原有骨骼、減少組織傷害。
以膝關節手術為例,可保留重要的前、後十字韌帶,由於膝蓋裡面有四條很重要的韌帶,如果做全人工膝關節,大部分人的前後十字韌帶會被移除掉,但做「改良型股內側下切法(Modified Under-Vastus Approach)」,韌帶會被保留下來,患者在活動時,術後的膝蓋能更接近原本自然功能。
術後護理及復健:
肌肉貼布應用 – 本院專業物理治療師根據個案接受不同術式來給予個人化治療,有助於術後止痛、消腫,對於手術後的患者而言,可減輕術後肢體腫脹、術後疼痛感降低,大幅提高患者復健的意願度。
輔具使用及肌肉訓練 -學習使用四腳拐杖,進行肌肉訓練,給予術後肌肉重新編程學習再記憶以達到原始步態及優化生活品質。
人工膝關節術後護理懶人包!4大照護注意事項,讓復健更安心!
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完善的術後護理與復健計畫是關鍵,建議以下幾點術後照護要點:
一、復健最佳時機:手術後48小時內開始輕微活動,術後須配合物理治療,正確使用四腳拐杖走路,促進血液循環並減少血栓風險。重仁骨科醫院提供患者術後整合療程(物理治療、肌力訓練及介入性疼痛治療),為病人設計妥善的康復計畫,以確保手術效果與長期健康。
二、飲食護理:飲食方面多補充蛋白質和鈣質,也可選擇富含抗氧化劑、Omega-3脂肪酸和維生素的食物,這些營養素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減輕炎症和保護關節;要注意的是避免過多的食物加工和高糖飲食,這些食物可能引發體內炎症。
三、適度運動和正確姿勢:維持適當的運動,可增強膝蓋周圍的肌肉力量和提高關節穩定性,可降低膝蓋的磨損,偶爾進行日曬活動預防骨質疏鬆;另外,維持正常BMI以降低膝蓋的壓力;在運動休閒方面,需要避免選擇泡溫泉或游泳,以降低感染風險。
四、術後休息時間:至於換人工關節要休息多久?答案因人而異,給予身體足夠的休息時間,通常需6-12周進行功能性回復訓練,術後3個月到半年內需定期回診。
人工膝關節手術經過醫師專業建議,正確選擇適合的個人化手術,和術後的全面護理與復健,是一項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的技術。
若術後遇到任何問題,或需要專業的復健治療建議,歡迎向高雄重仁骨科醫院詢問,院內設有骨關節治療中心、復健及肌力訓練中心、介入性疼痛治療中心,處理術後的疼痛控制、心理支持與復健,致力提供高品質治療和卓越照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