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不舒服怎麼辦?
您是否時常感到腰部僵硬、疼痛,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呢?這些症狀可能由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或脊椎滑脫等脊椎問題引起。如果您正面臨此困擾,或曾經試過多種治療方法但效果依然有限,那麼「微笑椎弓固定術」可能是您的救星。
在本篇文章中,您將可以了解何為微笑椎弓固定術,以及如何透過該手術解決您腰椎問題,讓您重新找回健康的腰椎和生活品質。
微笑椎弓固定術概述
微笑椎弓固定術是一種微創的腰椎手術,專注於修復受損的椎弓並恢復脊椎的穩定性,手術採直接修復,將螺釘釘在受創椎骨的椎弓根上,並用彎曲成 U 形的實心桿固定鬆動的後弓,X光拍攝下就像微笑一樣。
傳統椎弓解離修復手術是將受損的節段與下一節脊椎做骨融合及內固定,雖然可以改善疼痛,但也失去脊椎的活動度。微笑椎弓固定術則是針對椎弓解離部位做直接修復,不影響上下節段的活動度,可以更好地保留病人的椎弓解剖結構,減少了後續可能出現的椎弓相鄰節段退化的風險。
常用在哪些適應症?
微笑椎弓固定術主要應用於以下腰椎問題的治療:
- 退化性腰椎疾病:修復和支撐受損的椎弓。
- 脊椎狹窄:放鬆狹窄的椎管,減輕神經壓力。
手術原理與技術
微笑椎弓固定術透過較小的切口,利用專業的器械在病人的椎弓部位進行固定。手術採直接修復,將螺釘釘在受創椎骨的椎弓根上,並用彎曲成 U 形的實心桿固定鬆動的後弓。使用該手術方法可使脊椎結構穩定,整組手術器械是由一對椎弓根螺釘組成,並有一U型實心桿連接,將彎曲的U型桿放置在棘突的尾部,損傷鬆動的脊椎可以被牢固地固定住。
微笑椎弓固定術的優勢
相較於傳統手術,微笑椎弓固定術具備以下優勢:
- 微創:手術切口小,術後恢復更快,瘢痕更小。
- 高精度:使用影像引導,避免傷及周圍組織和神經。
- 穩定性:採直接修復,恢復椎弓的結構與功能,減少上下節脊椎的退化、滑脫。
- 快速恢復:縮短住院時間,術後可以更快返回正常生活。
- 疼痛緩解:手術因傷口較小,對肌肉、關節的傷害也較少,病人不容易出現下背無力情形。
微笑椎弓固定技術的禁忌症與副作用
雖然微笑椎弓固定技術有著許多優點,但仍然存在一些禁忌症和可能的副作用。部分病人可能因個人身體狀況而不適合這項手術,手術後也可能出現疼痛、感染等副作用。因此,在接受手術前應諮詢專業醫生的建議,確保自身適合進行微笑椎弓固定術。
術前評估與準備
在進行微笑椎弓固定術之前,必須詳細評估病人的病史和腰椎狀況,以確定適合手術的程度。術前準備應包括:
- 完整檢查:MRI、CT或X光檢查,以確定椎弓受損的部位和程度。
- 健康狀況評估:評估病人的心臟、肺部等全身健康狀況,以確保能接受此手術。
- 術前指導:解釋手術步驟和預期效果,讓病人充分理解並做好術前準備。
術中操作與治療效果
微笑椎弓固定術在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下,通常在數小時內完成。手術的核心是將受損的椎弓固定,使其保持正常排列。術中採取如下操作:
- 麻醉:通常使用全身麻醉以保證病人的舒適和手術的順利進行。
- 精確定位:使用影像引導設備,精確定位受損的椎弓部位。
- 中線橫向切口:小心切開皮膚和肌肉,避免損傷周圍組織。
- 固定與穩定:將螺釘植入椎弓,再用U型實心桿連結,固定椎體恢復穩定。
術後,病人的疼痛通常會顯著減輕,並在幾周內逐漸恢復正常活動能力,術後需穿手術背架2個月,但植入之內固定物不需再次開刀移除。
術後護理和康復計畫
手術後病人須遵循護理照顧計畫,盡早恢復行動力及生活品質。
- 休息與保護:初期應盡量避免過度活動,以防止固定架移位。
- 物理治療:遵循醫生指示進行特定的物理治療,幫助恢復正常活動能力。
- 飲食與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有助於加速恢復。
- 回診與檢查:定期回診以監測恢復情況,及早發現並處理可能的併發症。
微笑椎弓固定術的未來發展
微笑椎弓固定術除了直接修復受損椎弓,避免可能產生的上下節脊椎的退化外,對於各年齡層的應用上都有其優勢點,如有心血管疾病的年長病人而言,需避免長時間開刀的風險,微笑椎弓固定術手術時間較短組織傷害也較小,康復時間較短;年輕病人活動量較大,若太早做骨融合將導致脊椎退化加速,並會影響日常活動,微笑椎弓固定術則能保留活動角度。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技術有望為更多病人帶來長期的脊椎健康。

「重仁骨科醫院」:照護您健康的最佳選擇
重仁骨科醫院長期以來一直是台灣骨科醫療領域的先鋒,秉持著「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理念,擁有超過50年臨床經驗,致力提供高品質治療和卓越照護。以專業知識、先進技術,協助病人克服各種骨骼和關節問題。
無論是腰椎問題造成的疼痛或預防其他骨骼問題,我們是您可靠夥伴。不論疼痛的成因為何,我們都能夠提供適切的治療和照護。由專業團隊以細心謹慎的態度確保最佳醫療品質,幫助您重新獲得健康,找回生活更多的樂趣。
延伸閱讀
Referance:
- Sumita, T., Sairyo, K., Shibuya, I., Kitahama, Y., Kanamori, Y., Matsumoto, H., Koga, S., Kitagawa, Y., & Dezawa, A. (2013). V-Rod Technique for Direct Repair Surgery of Pediatric Lumbar Spondylolysis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Apophyseal Ring Fracture. Asian Spine Journal, 7, 115 – 118.
- Barakat, A. S., Soliman, W. S., Elgharabawy, A. F., Fawaz, K., Diab, N. M., Alinani, W. G., … & Sultan, A. M. (2021). Repair of spondylolysis using a pedicle screw U-shaped rod construct: A preliminary study of 25 young patients with a mean follow-up of 24 months. Journal of Craniovertebral Junction and Spine, 12(2), 170-177.
- Abdelhameid, A. K., Hassanin, B. G., & Kenawy, K. (2023). Surgical Outcome of Minimally Invasive U-Shaped Rod Strategy in Cases of L5 Pars Articularis Fracture. The Egyptian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 91(1), 4145-4151.
- Okuwaki, S., Tatsumura, M., Gamada, H., Asai, R., Nagashima, K., Takeuchi, Y., … & Yamazaki, M. (2024). Association of pars defect type with clinical outcome after smiley face rod methods for terminal-stage spondylolysis. Spine Surgery and Related Research, 8(1), 58-65.
- Jiang, J., Lin, T., Chen, X., Gao, R., & Zhou, X. (2024). Using the pedicle screw-U rod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double-level lumbar spondylolysis and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Frontiers in Surgery, 11.
2024©️重仁骨科醫院。商標與著作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