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隨著年紀增長流失小心肌少症悄悄改變你的生活

現代人因為生活忙碌,容易忽略規律運動的重要性,當年齡增長後才發現肌肉量逐漸流失嚴重形成肌少症,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品質。其實,規律運動、適當的重練訓練和補充足夠的營養和蛋白質,能有效的降低肌肉的流失,預防肌少症發生的機率。如何尋求專業的醫療檢測及改善肌少症,是許多人想要知道的資訊,在高雄地區也有許多提供合適的診斷及治療肌少症的資源,可以協助肌少症個案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

肌少症有哪些症狀?肌肉流失對身體的影響不只無力

肌少症症狀在初期可能不明顯,但隨著肌肉量逐漸減少,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肌少症症狀。了解肌少症原因和肌少症自我檢測方法,能夠讓我們早期發現並進行預防,減少肌少症對生活的影響。常見的肌少症症狀包括:

.動作遲緩、平地走路緩慢:肌少症可能會讓人感到動作變慢、行走步伐不穩定,增加跌倒的風險,嚴重者可能上下樓梯或單腳站立都需要人攙扶。

.無力感和疲憊:隨著肌肉流失,身體的承受力和穩定性下降,走路容易感到疲倦,甚至無法長時間站立或行走。

.體重減輕:隨著肌肉流失,體重會有所下降,特別是四肢的肌肉較明顯地變得鬆弛無力。若沒有刻意減重,卻有體重減輕的狀況,尤其是老年人就要特別注意。

.手部握力下降:可能因為肌肉量流失而無法拿重物,甚至是毛巾擰不乾、拿不動水壺到水等。

.經常跌倒:若連走平地都會經常跌倒,且不是絆倒等因素,而是無法自行控制的跌倒,就要注意可能是肌少症所致。

肌少症除了讓人覺得體力不如從前,還可能引發其他身體機能的下降,甚至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不得輕忽。

肌少症原因有很多,首先是老化,隨著年齡增加,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適當的飲食和運動,流失速度可能加快;其次是缺乏運動,長時間缺乏運動會導致肌肉萎縮,使得肌肉流失速度加快;其三是營養不足,蛋白質和維生素D攝取不足,會影響肌肉合成和修復,增加肌少症風險。

簡單的肌少症自我檢測,可以幫助早期察覺肌少症的徵兆,以下是常見的肌少症自我檢測方法:

.皮尺測量小腿圍:以軟皮尺來測量⼩腿最粗處的⼩腿圍長度,先將膝蓋彎曲,將大腿和小腿呈現90度的直角,再測量小腿最粗處,若男性<34公分,女性<33公分,就要懷疑可能有肌少症。

.雙手指環測量:用雙手食指和拇指,將小腿最粗處包圍,若小腿圍等於或小於指環圍,也要懷疑可能有肌少症。

.填寫SARC-F肌少症風險評估表:利用自我評估表評估是否有肌少症,若是SARC-F問卷分數≧4分,則須懷疑可能有肌少症。

肌少症要看哪一科?調整生活習慣預防肌少症

針對肌少症的治療與預防,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非常重要。當有肌少症時,該尋求哪科醫師的協助呢?一般來說,可以前往骨科或復健科,由專業醫療人員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進行檢測,提供適合的治療計劃與專業的醫療服務。

要有效改善肌少症,平日的生活習慣非常關鍵。目前對於肌少症,並沒有相關的藥物可以治療,最有效的改善方法是透過運動和飲食協助。一般常見是透過肌力訓練來提升肌肉量和肌肉力量,可先以自身體重做負重運動,如扶著椅背蹲下起立,再循序漸進到透過彈力帶、啞鈴等增加阻力,以有效鍛鍊肌肉。同時可搭配有氧運動、平衡訓練等多種方式,增加活動的多樣性,並運動融入生活中。

除運動外,搭配飲食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與營養,更能有效改善及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建議每日攝取充足的蛋白質(每公斤體重攝取約1.2克),可以選擇豆類、堅果、魚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促進肌肉的生成。此外,維生素D對於肌肉合成和骨骼健康也很重要,可從陽光、奶製品中獲取,或考慮使用含維生素D的補充品。同時戒菸、少喝酒,也可減少蛋白質合成的抑制,降低肌少症。

此外,飲食中也可以加入富含抗氧化成分的蔬菜,如:菠菜和胡蘿蔔等,有助於保護肌肉細胞免受氧化損害。富含鈣質的食物,如:奶製品、芝麻等,對於骨骼健康和蛋白質的合成也有助益。

為幫助肌肉修復與生長,保持充足睡眠也很重要,肌少症改善不僅依賴運動和飲食,還需要充分的休息來支撐肌肉的自我修復,建議每日睡足7~8小時,並盡量在固定時間入睡,維持穩定的生理時鐘。

整體而言,如果不確定是否有肌少症症狀,可以先透過簡單的自我檢測了解自己的肌肉健康狀況。肌少症看哪一科?建議前往骨科或復健科進行專業評估,特別是想尋求肌少症治療的朋友,可搜尋鄰近的肌少症治療資源,及早尋求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

  1. 肌少症能做重量訓練嗎?BFR訓練讓你低負荷也能有高強度效果
  2. 膝蓋人工關節置換術後該如何復健?BFR幫助提升肌力

Facebook
Scroll to Top